方跃: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中的就业变革
过去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预示着各行各业都将面临颠覆和机遇,但也不断引发人们对技术带来的潜在社会和未来劳动力市场影响的担忧。
例如,在2024年第一个月,包括Meta、亚马逊、微软、谷歌、TikTok,SAP和Salesforce等科技巨头在内的近100家科技公司已裁员约32000名员工。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坐拥大量现金,利润丰厚,因此,裁员远非必要或生存问题。虽然这波裁员背后的原因复杂,但一个共同点是,科技巨头需要围绕人工智能科技重新调整战略,在这场人工智能的竞赛中赶超对手,取得市场的领导地位。
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提供了显著的生产力增长机遇,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也必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其影响快速显现,并将会在未来几年带来质的巨大变化,我们需要认清现状,把握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
影响一|企业重组的必然,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的加剧
技术巨变往往会集中财富和权力,加剧不平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将影响全球近40%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加剧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相比于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发达国家的就业更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
未来,人工智能在行业内部价值链中的作用将日益个性化和精细化,体现了不同行业对创新驱动型增长的不同需求和战略选择,其结果必然带来新工作岗位与企业的重组,对劳动力的影响也会随之不断、“有序”地展开,企业对未来的趋势发展需要做好准备和及时布局。
影响二|部分工作岗位面临“技术性失业”,但更多是工作角色的变化
当前,人工智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期并无大规模失业的担忧,但从中长期来看,一部分脑力劳动者会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导致工作岗位的损失。
不过,国际劳工组织近期发布研究报告就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依然保持乐观看法,称生成式人工智能更有可能增加就业机会,而非冲击就业市场。
影响三|如何面对与“智能体”共事的挑战
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参与和影响我们生活的智能体,它们能够自主行动、做出决策、从经验中学习、适应新环境,并能在无需人类持续干预的情况下运行,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在结合人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时,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复杂环境的理解,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
这些“智能体”可能成为我们的同事、竞争者、上司或下属。随着员工开始通过聊天机器人而非传统IT工具来获取信息,人力资源团队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挑战,并指导员工适应这一智能新时代。
影响四|如何跟上人工智能技术中“智”的步伐,以及做好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平衡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组织、管理者与员工都面临着“智”的挑战。过去那些得益于互联网红利的企业,需要对数字化有新的理解,其投入和要求也比去过更大,需要从旧范式转向新的“智能”范式,企业能否保有原来的优势,学习的速度是否跟得上,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机有没有预判及处理的能力,都将对其转型产生影响。
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对于产业焕新,创造智能经济形态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利用不断突破的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就业市场结构,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合力参与,激发出新的就业形态和机会。
第一|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新业态,挖掘新型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规模。
与互联网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新业态的搭建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协同。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主要应用领域的宣传和解读,引导社会和劳动者更快接受人工智能论理、规划、治理和潜在影响。其次,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为劳动者转换就业岗位创造良好条件。严格规范劳动市场运行机制,避免职业转换过程中危害劳动者的行为。此外,还需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人工智能新业态,创造更多新型就业机会。
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方面的教育工作不能落后,及早布局,同步开展技能提升和再培训行动,让劳动力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能。
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和业务功能中的潜在影响逐渐凸显,作为共同的开发者和提升者,正嵌入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是政府需鼓励企业组织与劳动者在人工智能方面积极实践,加大职业转型和培训力度。在劳动者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岗位匹配等诸多领域,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帮助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是教育机构需积极调整课程设置,纳入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课程,为学生进入相关就业市场做好准备。
三是企业自身也需要积极进行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方面的学习与实践。
第三|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就业支撑,但不能盲目加码,为了技术而技术。
政府除了要一边扶植新型数字企业,一边鼓励老牌企业不要掉队,还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尽量弥合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为更好发挥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
然而,不少企业在数字化的搭建上还并不成熟,加上高成本的投入,导致变革动力不足。政府在政策上需要鼓励引导,但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推进,最终要尊重市场的选择。
第四|人工智能无法真正替代人类,企业应从战略上提前准备,而不是采取过度的临时措施。
来源|《财经》